上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CPI(消費者物價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等重要經濟統計數據。CPI又是5.5%!與早前機構的“預測”完全吻合。 (人民網)
自2008年起,中國月度CPI指數屢屢被一些機構“猜”中,正當人們懷疑這是“章魚哥”顯靈時,國家統計局卻傳出了“內部人員涉嫌泄密”的消息。
雖然事件仍在調查中,尚未能定性。但是,有關國計民生的核心經濟數據,似乎總能被某種神秘力量“未卜先知”。筆者翻閱資料顯示,近年來有關機密信息被提前泄露的傳聞及事件已經掀起了不少風波
2007年5月22日,有關提高印花稅的傳聞在市場上瘋傳,但財政部新聞辦、國家稅務總局新聞辦一致表示:“沒有聽說過此消息。”隨后,上證指數一舉突破4300點,創歷史新高。然而,“5·30”凌晨公布的印花稅調整信息與此前的市場傳聞毫無二致。有學者質疑:這是一起嚴重的國家機密泄露事件。
2009年7月5日,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辦事處的胡士泰等四名員工,被上海市國家安全局刑事拘留。據稱,胡等人采取不正當手段刺探竊取中國國家秘密。因為重要經濟數據泄露,6年里,中國鋼企在近乎訛詐的進口鐵礦石價格上多付出7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沉重代價。
重要經濟數據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因為此前幾次的數據提前曝光,已有投資機構在境內外做空中國指數,成為背后的贏家。還有專家表示,由于國債期貨的價格由國家給予商業銀行的保值貼補率決定,而保值貼補率的高低,又取決于月度CPI數據。因此,可以說每個月的CPI直接決定了國債期貨的價格走勢。“如果能夠預知下個月的CPI將要上漲,就可以提前買入國債期貨,套利成功”。
上述種種表明,重要經濟數據外泄,打擊的不僅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還危及到了國家經濟安全和國民經濟秩序。經濟保密儼然已成為中國保密體系的“短板”。目前,我國雖有《保密法》和《國家安全法》明確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列入國家秘密的保護范圍,但其內容都側重于傳統的政治安全領域,而國家發改委下設的經濟安全處,也因為資源投入不足而沒能擔當起更多的監管作用。
還有專家指出,到目前為止,對于大部分泄密者的懲戒一般以“記過”為主,動用“家法”遠大于“國法”。如果泄密者的“違法成本”太低,那么所謂的法律制裁就只是一紙空談了。
推薦閱讀
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盲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折騰;明知不可為,卻以理論粉飾之,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是為瞎折騰。 梁軍 國資委近期派出8個調研組赴央企調研,此行很是引人關注。媒體評論認為,這預示著在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小琥:“數據泄密”觸碰中國保密休系短板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22/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