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春分,已中斷160余年的日壇祭日典儀在北京恢復(fù)。消失多年的雅樂樂器齊聲而鳴,數(shù)百名觀眾與“皇帝”共同行“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從1990年至今,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全部復(fù)原。
10時20分左右,身著龍袍、體格魁梧的“皇帝”緩步從日壇公園內(nèi)的圓壇西門進入。主持人在“皇帝”與“大臣”隊伍行進的過程中向觀眾講解:“圓壇的四個門中,只有西門是三門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禮時進入的正門。古時祭祀日神的時間應(yīng)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時,從西門向東走,一來凸顯對日神的尊崇,二來可順承東來的紫氣。”
祭祀活動包括三部分,鹵簿儀仗、樂舞和祭壇禮儀。浩浩蕩蕩的鹵簿儀仗手持兵器、旌旗、幡、傘蓋等道具,從圓壇西天門外沿神路走進壇內(nèi)。“皇帝”帶著十余位大臣緩緩走上拜壇,行祭日禮儀。
拜壇的正東方向擺放著太陽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紅色的,象征太陽的顏色。祭日隊伍全部就位后,贊引官洪亮的嗓音響起:“就位——跪、叩、興!”“皇帝”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請神從天界下到凡間,獻上玉和帛,并上香。之后又帶領(lǐng)大臣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每次獻禮都要跪拜磕頭。
伴隨著祭日儀式,64位舞生以八佾隊形排列,在拜壇下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別代表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義。舞蹈分為“初獻、亞獻、終獻”三個樂段,每段28個舞蹈動作。舞蹈動作緩慢,每個動作都會維持一段時間。初獻是武功舞,亞獻和終獻是文德舞。
在皇帝跪拜的同時,觀眾也成為祭日典禮的一部分。幾百位觀眾跟隨主持人的講解,像模像樣地將雙手貼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小臂與大地平行,與典儀人員一起行“太陽禮”,象征把希望交給太陽。
推薦閱讀
情系百姓的 《中國第一報道》 網(wǎng)絡(luò),作為當(dāng)今世界最廣泛、最快捷、最便利的傳媒工具,已成為時尚與文明的象征,越來越受到了人類的親睞,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個優(yōu)秀網(wǎng)站,猶如水陸交通中的碼頭和驛站,>>>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322/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