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把我們的學生資料賣給電信了嗎?昨天錄取通知書里面有一張中國移動的手機卡就算了,今天又收到一個EMS,打開一看,居然是天翼廣告以及手機卡一張,會不會明天我再收到一份聯通的呢?”準大學生小顏前幾日在收到某高校錄取通知書后,馬上在微博上抱怨。
這樣的現象并非個別。記者近日走訪了廣東多家高校發現眾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依舊夾帶手機號卡,或者選擇用二次郵寄的方式向學生遞送號卡。而不久前,工信部已發文禁止運營商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帶號卡,即《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下稱《意見》)。但事實表明,這一禁令效果有限———運營商不惜用二次郵寄的方式大打“擦邊球”,更大膽者則直接夾帶。
運營商“繞道走”
工信部6月底發布《意見》,要求運營商不得詆毀競爭對手,開展與競爭對手的通信網絡、電信終端設備進行對比的宣傳或者任何影響競爭對手正常開展業務的宣傳;未經用戶同意,不得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移動電話用戶身份識別卡(SIM、U IM卡等)、業務宣傳資料等。
盡管工信部明令不許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SIM卡,但記者連日走訪發現,運營商不惜二次運費,將號卡獨立出來郵寄給新生。
廣東某工業大學的新生小儀向南都記者表示,在她收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三天后,又收到了另一個快遞,里邊裝著一張移動手機卡及一些業務宣傳資料。
跟小儀有著相同經歷的新生不在少數。甚至有新生收到了手機卡,而錄取通知書卻還沒有收到,造成了新生的困擾,不少新生在微博上紛紛發問。不少學校特地在微博上發布公告,通知學子將會收到兩份快遞:一份錄取通知書,而另一份則是手機卡。有一些學生因此抱怨拿兩份不同時間到達的快遞收取很麻煩。
不過,運營商列出的優惠套餐,客觀上仍吸引了不少學生用戶。來自華南某農業大學的小沈告訴記者,學校附贈的手機卡不僅送55元話費,且每月還有100條免費短信以及100M的上網流量。另外一家私立院校的新生更是表示,學校發放的手機卡比在外面買的多了一些功能,而且學校將補貼月租與短號費用。
記者走訪了13所廣東高校,僅有一所學校暫未向學生發放手機卡。
積重難返
記者在調查中更發現,工信部《意見》雖然叫停了運營商搶奪用戶的某些行為,但對于既成事實卻沒有明確規定:比如《意見》規定運營商不得強制校園用戶使用指定的電信業務或終端設備;但電信的“翼機通”、移動的“校訊通”目前已經在全國多個地區的大學、中學及小學中推廣建成。
佛山某私立院校的學生小劉向記者透露,他的學校已經與中國電信的“翼機通”合作,建設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服務體系,包括學生食堂消費、消息通知、考勤記錄、打水借書、出入宿舍等。學校一旦不統一發放手機卡,學生會面臨許多不便。
相關數據顯示,自去年來,中國電信已經為超過800所高校提供“翼機通”服務。
而在校園市場深耕10多年的中國移動“校訊通”,則包括了家長短信、考勤短信、學籍管理等功能,似乎更不可或缺。一些校園飛信也成為班主任和老師的主要通知信息工具,而使用聯通或電信號碼的學生或家長則無法獲得該信息。
不可回避,經過數年積淀,校園中的電信業務已經涉及到了學校的教育信息系統、計費系統、辦公系統等基礎領域,而學生如不選擇相關運營商的業務則面臨著學習生活不便問題。這無疑加大了《意見》的執行難度。
難以斬斷的利益鏈
電信專家項立剛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校主動與運營商合作,提供學生資料。要整治校園電信市場的惡性競爭,學校的配合是必須的。
但現實在于,學校已在與運營商合作中嘗到了甜頭。有運營商人士透露,每年7月左右,很多高校便會向運營商報價并要求運營商上交年度方案進行挑選,其中包括迎新、開學典禮、贊助學生會及其他校園活動,甚至包括了給老師配手機與手機資費減免的條件。“在中等院校,運營商每年的投入大約需要60萬~70萬元,其中九月迎接新生就要花10多萬;而在名校,全年的‘贊助’費用高達到100萬~20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校方在三大運營商各自強大的社會關系攻堅下,會采取與三家運營商共同合作的方法,在不同的年級和領域,分別給三家運營商一定的合作空間。因此,在校園營銷戰中,最大的贏家不是運營商,而是游刃有余的校方,分別從三家運營商處獲得自己的利益點。要想徹底整治校園電信市場的惡性競爭問題,還需教育部門的參與。
推薦閱讀
HTC正式宣布與中國銀聯以及方付通在上海正式締結戰略聯盟,雙方將就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銀聯移動支付的普及和相關產業鏈。 昨日,智能手機制造商HTC(宏達電)正式宣布與中國銀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工信部禁令成一紙空文 運營商高校繼續斗法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