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拉里·佩奇(Larry Page)曾經吸引過一次全球的注意。
當時Google公司宣布,聯合創始人之一的佩奇從4月4日任公司CEO,時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職后留任執行董事長,谷歌維系10年之久的“三巨頭”的權力格局發生質變。此前,公司的決策方式一直沿用三寡頭“共治”的模式:施密特、佩奇以及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共同決策。
半年之后,這位38歲的CEO宣布,13歲的Google將以約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老牌的摩托羅拉移動,這宗Google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并購,發生在佩奇正式任職僅僅4個多月后。無論并購的結果如何,這宗交易佐證了IT業的一個說法,Google真的就快變成佩奇“一個人的公司”了。
集權
相比較東歐移民布林,佩奇的權力欲望更強,他更傾向于由自己領導公司。
Google創立伊始,CEO一職就由佩奇出任,直到2001年,他接受忠告,聘請了職業經理人施密特出任CEO。因為眾多投資人不放心將大筆金錢交給兩個創意男孩,他們當時太年輕了,媒體將此比喻為兩個人需要“成人監管”。
施密特曾在Sun、Novell等IT公司擔任過CEO,擁有讓投資者們感到安心的履歷。據說,在Google于2004年8月上市前,華爾街仍對兩位創始人持懷疑態度,直至與施密特會晤后才打消顧慮。
不過,“看護期”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早在一年多前,外界就盛傳佩奇與施密特的關系相當緊張。
緊張可能不僅關涉權力分配,更與Google的境況相關——社交網站Facebook迅速串紅,開始分食搜索的廣告市場;蘋果借著軟硬件集成的時尚產品,創造了令IT界艷羨的業績,更把握著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入口;Groupon、Twitter開始成為用戶的新寵,都強烈地表示無意成為Google的一部分;Google甚至不再是IT專業畢業生的首選——盡管公司的營收還在以24%速度增長,擁有超過1600億美元的市值。
2011年初,谷歌的一紙公告,宣布平穩運轉了10年的權力格局終結:出任CEO的佩奇掌握了全面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的大權;施密特主要負責與合作伙伴、政府部門溝通等外部事務;布林則主要負責新產品等戰略項目。
施密特說,這是在長期討論“如何簡化管理結構、加快實施決策步伐”后作出的決定,然而,官方說辭背后只有一個簡單的真相:佩奇將同時負責Google的產品和技術,公司此后他一個人說了算。
此前,佩奇更多是以一位技術型的IT富豪的面目出現,人們不太習慣于他管理者的形象,何況他有自己的性格弱點。外界盛傳他喜歡分析產品,一向蔑視營銷和公共關系,不擅長公開演講,不善于與華爾街分析師打交道。當佩奇回到CEO職位上,華爾街對他如何帶領公司前進充滿好奇,于是,在正式任職10天后他露了面,不過僅僅閃現了3分鐘,說了些“對一切都倍感振奮和激動”之類無關痛癢的話,就把話筒轉給CFO,轉身離開。
但是,人們似乎都很清楚佩奇要做什么。出任CEO的消息一公布,分析師們就猜測他會加大谷歌在搜索和移動業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涉足社交網絡市場,這些都很快就得到了應驗,新的社交服務Google +在6月亮相,并獲得不錯的評價,此外,就是并購摩托羅拉移動。
一連串大事件的迅速決策與實施,初步顯現出佩奇目標明確、行勝于言的領導者氣質。這在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案例中尤為突出,他用不著銀行家們開列一堆清單,就很清楚自己要買什么。
執著
佩奇之所以能獨掌Google,另外一個因素或許在于他的性格。
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最近披露了這樣一件事。2007年,Google宣布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DoubleClick,但公司遭遇了一個棘手問題,它必須找到DoubleClick旗下公司Performics的方式,Performics與Google有直接利害關系,運營它有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高管決定從DoubleClick分拆出Performics,并將其出售給陽獅集團。
在高管層內部,只有佩奇一個人反對這一做法,他打算保留Performics實驗一下,看看將會有怎樣的發展,而這次冒險的代價是,谷歌可能無法通過反壟斷調查,最終,穩健的高管層否決了他的建議。
穩妥的解決方式可能并不會是佩奇欣賞的風格,他希望以現有的資源,獲得追求更大的成功。
有傳聞稱,當佩奇于一個月前與摩托羅拉移動CEO桑杰·賈(Sanjay Jha)進行接觸的時候,原本討論事項僅限于收購專利,有人猜測,是佩奇而不是急于脫手虧損業務的桑杰·賈主動提出將這一交易更進一步。如果傳聞得到證實,這就意味著,佩奇希望獲得硬件業務——顯然他也清楚這對于Android伙伴有潛在影響。
《紐約時報》援引業內人士消息指出,擁有8000個無線專利、10000個待批準專利的InterDigital公司也準備轉讓,與摩托羅拉擁有約24500萬個專利(其中已有專利約17000個,正在申請中的專利約為7500個)相比,其實也差不太多,而且目前市值僅有30億美元,沒有虧錢的硬件業務。如果僅僅想吃雞蛋,不一定非得要把下蛋的母雞買下來。
事實上,佩奇一直對于移動互聯業務青睞有加。
2005年,谷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Andorid,曾被譽為公司并購歷史上“最棒的一筆交易”,從完成交易到Android平臺的發布不到3年的時間,Android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機平臺。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佩奇,他還曾主張谷歌積極競購美國無線頻率資源,谷歌在2008年還曾宣布投資5億美元用于建設一個全新的、全國性、基于速度更快的WiMax無線技術的無線網絡。
而佩奇在移動業務策略的分寸拿捏,可以佐證其商業上的一些精明算計。2005年收購Andorid之后,Google曾一度對于進入手機市場保持低調,據說直到2008年,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才發現苗頭不對,當喬布斯看到Google手機樣機后,他稱自己成為“受騙者”。
有意思的是,彼時施密特就是蘋果公司董事,他聲稱Google的一些收購他完全不知情,包括谷歌地球的前身Keyhole和操作系統Android,并強調自己從沒有誤導過喬布斯。到了2009年,施密特不得不退出蘋果董事會,當時喬布斯直言不諱地解釋了原因,“隨著谷歌進入蘋果的核心業務,例如推出Android和Chrome系統……由于可能存在利益沖突,施密特將不得不回避我們很大一部分會議。”
假設施密特都不清楚佩奇在移動業務上的野心,那么,可以想象,對于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后究竟會走多遠,佩奇恐怕也不會向外界表露。但是,當他決定了方向,未必會太顧忌合作伙伴們的想法,要知道,此前谷歌也被認為是蘋果的重要伙伴,更何況,三星或者HTC,也一樣不會把Android平臺作為唯一的賭注。
自信
Business Insider曾羅列了Google的16宗并購,雖然當時在“鐵三角”的決策機制下,很難判斷佩里在其中承擔了怎樣的角色,但是,至少有個細節需要注意:過去十年,谷歌最大的并購就是2007年對DoubleClick的交易,價值31億美元,但所有并購加起來不過80多億美元。
而佩奇接管GoogleCEO不到半年,就出價125億美元進行收購,一下子打破了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的想象空間。
本次收購相對摩托羅拉移動之前的股價,收購溢價高達70%。要知道,佩奇是一個對于數字非常敏感的人。《Fast Company》曾記載了他一則軼事,谷歌銷售主管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曾向佩奇匯報:“12天內我走遍了9座城市,慕尼黑、哥本哈根、達沃斯、蘇黎世、新德里、孟買、倫敦和舊金山。”佩奇沉默了5秒鐘后說:“只有8個呀!”
如何判斷收購成敗為時尚早,但是之前收購Android的經驗,也許是激發佩奇內心自信的源泉。
佩奇在博客中如此形容Android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拓展了用戶的選擇空間,而且還改善了用戶的整個移動體驗。目前,全球有超過1.5億部Android設備被激活,每天激活的設備數量高達55萬部,這些設備遍及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231家運營商的網絡上。”
或許,需要很久才能知道125億美元的報價是如何出來的。如果這宗收購案順利成行, Google能跳出搜索,跳出電子郵件,嘗試探索新的業務平臺。但要知道,摩托羅拉移動業務最近4年從來沒有盈利過,他的業務主要局限在北美,在智能手機業務領域也不再是第一梯隊,即便是作為一項獨立業務,如何扭虧為盈,確立其領導地位,也是一個待解的課題。畢竟2008年,摩托羅拉移動豪賭Android,將Android作為其全部智能手機的唯一操作系統,坦白說,它沒有賭到良好的業績,但賭到了一場不錯的婚姻。
而作為一家擁有2.5萬名員工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在佩奇的領導下,一直在積極利用其廣闊資源拓展新業務,相信這宗并購僅僅是他獨掌大局后的起點。谷歌的項目單上,還有一些項目投入巨大或不現實曾經遭到投資者的猛烈批評,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投資50億美元參與建設離岸風力發電站的計劃。
事實上,早在密歇根大學念書的時候,佩奇就開始追尋一些瘋狂想法,他曾設想在校園內建造一套個人快速運輸系統以代替公交。“我直到現在還想著很多有關交通的問題,你不要放任夢想,而要把它當做一種習慣去培育。現在人們花大力氣干的很多事情,如做飯、保潔、開車,今后只會占用很少的時間。”
他曾在母校的畢業典禮上如是說,并且向他的學弟學妹灌輸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漠視不可能’,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盡管面臨著“創業難,投資也難”的局面,但倪正東稱,“移動互聯網絕對是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無論是現在互聯網的巨頭,還是新創業的或者是投資人。”他在現場頗后悔地回憶,不久之前,清科還在猶豫是否要投資兩家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oogle變成佩奇“一個人的公司”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