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記者:今年是我國“十二五”開局之年,您認為在新的發展時期,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給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張曉強:《“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種轉變和調整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
在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知識密集、市場需求巨大、拉動作用突出、應用廣泛等特點。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和試點示范,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對多個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為加快物聯網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信部、財政部等部門一起,正在交通、林業、農業、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積極推動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物聯網、云計算是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記者:當前正是我國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您認為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會在未來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張曉強:近年來我國物聯網和云計算發展速度很快。以物聯網為例,起步時間不長,短短兩年多,無錫市今年的產業規模已接近300億元,明年有望超過600億元;上海市今年的產業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今后物聯網產業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此外,我國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專家預計,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將是桌面互聯網規模的10倍,且5年左右就能實現這樣的水平。
“十二五”時期,我國強調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肯定,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會對調整經濟結構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多個產業領域的發展,例如,智能電網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會對新能源領域的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不論物聯網還是云計算,其滲透面日益廣泛,也正在給民生領域帶來更多的福祉。比如人們通過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現代農業生產等。“十二五”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就安排了信息惠民工程,著力把物聯網、云計算和其他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到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上呈現良好發展的勢頭。谷歌日前發布的中國城市地區智能手機使用情況調研報告稱,中國城市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了35%,僅次于新加坡(62%)和澳大利亞(37%)。其中大約30%受訪者擁有兩部或兩部以上手機>>>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