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輿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社會改革的推動力,在發改委啟動對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反壟斷調查的“破冰之旅”時,以央視為首的媒體迅速形成了一輪輿情,社會公眾對此充滿期待。但是,隨著電信行業媒體《人民郵電報》的“立馬橫刀”,以及顧忌到電信聯通的“副部級”官方背景,情緒高漲的人們不由得冷靜下來:本次輿情會如以往成為改革的動力嗎?為此,本報專訪著名企業風險管理專家、北京智慧聯合風險管理有限公司戰略決策委員會主席、恐龍(KOLONG)數據首席風險分析師雷雨先生。
《華夏時報》:對電信與聯通的反壟斷調查,雖然沒有最終的調查結論,但是發改委依然對外公布,央視作為“龍頭”媒體,更是率先“發兵”,直指電信與聯通壟斷弊端。但是《人民郵電報》的“半路殺出”,以及新華社的“搖旗吶喊”,無疑昭示一場“較量”即將展開,這意味著什么?
雷雨:改革歷來就是一種沖突和較量。但是,對于工信部下屬媒體、代表運營商聲音的《人民郵電報》的“混淆視聽、誤導公眾”的 “頭版”文章指責,以及新華社認為發改委“欠慎重”的評論,相信社會公眾還是大吃一驚的,因為沒有想到“阻力”會這么大。社會公眾做出此次反壟斷調查案將以“消極結局”收場的預期,實際上是公眾對輿情能否成為改革的動力表示懷疑。
《華夏時報》:如何理解輿情成為改革的動力呢?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可以說明?
雷雨:輿情成為改革的動力,簡單的理解就是民意不可違。尤其是網絡時代,當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匯集到一起,形成了有效輿情,政府就開始重視這種輿情,并做出相應的改革或處理舉措。我們以2010年“一報一社”關于房地產調整的輿情為例。
2010年3月28日至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6天播發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其話題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樓市交易中的投機行為、權房交易中的官員腐敗,以及利用稅收政策調節房地產市場等。而《人民日報》也從4月1日開始,以《房價今年會怎樣》、《“地王”會不會消失》(4月2日)、《預售制能否取消》(4月6日)3篇報道相呼應。“一報一社”的文章迅速被各級媒體廣泛轉載,并配以深度解讀和大量現狀調查與報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巨大的輿情導向,最終形成以京版“國十二條”為代表的一大批地方法規紛紛出臺并切實執行,令曾經瘋狂一時的房價遭遇迎頭痛擊。這就是典型的輿情成為改革的動力的例子。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當iPhone通過內部的加速裝置感應到手機滑落時,這種特殊材質的調節墊就會迅速膨脹以減輕手機落地時屏幕所受到的壓力。 北京時間11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專門關注蘋果專利的科技博客專利蘋果(patently apple)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信聯通壟斷案輿情分析:不能形成樂觀預期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