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信行業有兩個“趣事”:一是電信、聯通可能被控在寬帶領域壟斷,如果成立可能被罰“數十億元人民幣”,主刀的是發改委;另一個是美國的AT&T意向收購T-Mobile美國可能因為涉嫌壟斷被取消交易,主刀的是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看來,中美兩國的共同點還真是越來越多了,而壟斷之名也真是國際通行證。但是,到底什么是壟斷呢?利用自身的市場地位,采取惡意排擠、打壓競爭對手的方法被稱為市場型壟斷;利用政策上的準入、偏向,惡意屏蔽對手,被稱為行政性壟斷。但區別起來還真有點難,區別都區別不清,又怎么解決?
“壟斷”不應是板子
一旦被扣上壟斷的帽子,被壟斷打了板子,很多問題不是變得清晰起來,而是更加模糊了。
比如,中國的全國性固話、固網廠商原來就是一家,后來在“浩浩蕩蕩”的電信重組中被分為網通和電信,很大的一個理由也是為了“打破壟斷”,但是,分拆不過是“隔江而治”,北網通、南電信。然后,二者分別去對方的地盤上建網,投入巨大,但是效益極差,普遍虧損。這種“低水平名義競爭”,肯定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這種好處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大于建網造成的巨大浪費成本呢?其實,這是一筆糊涂賬。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糊涂賬?這是由于很多人沒有尊重規律,沒有結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所造成的。
一方面,一家運營商進入一個小區或者一個大樓、并占領地盤之后,另一個運營商要想進入的成本非常高,弱勢一方最終都難以取得盈利,反倒是增加了極大的社會總成本、營銷成本,未必真的降低了電信服務的最終價格,甚至降低了服務質量——比如,大多數2M、4M、8M的寬帶都達不到承諾的速率。
另一方面,如果是高速公路、煤氣管道,要不要每家都建設3-5條以加強競爭呢?顯然不會。那么,為什么具體到電信行業,就一定要有若干家同時做一項業務,以加強競爭呢?畢竟,移動寬帶和固定寬帶也有競爭關系,競爭對手不少。
那么,這種說辭是支撐壟斷了?切莫使用二分法看待世界。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行業客觀規律:對于一些行業,僅僅靠多發牌來促進競爭是無效的、甚至是浪費的,應該選擇更好的方式來加強競爭。促進產業發展,需要對癥下藥。
比如,目前電信、聯通在固網寬帶接入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并不見得都是由壟斷造成的,還有管理水平、產業發展階段等原因。就算引入廣電(其實很多城市廣電都開展寬帶接入業務)也未必就能提高競爭強度,更遑論服務質量了。
因此,我們接近了問題的本源。這個問題的核心并不是一刀切判斷壟斷與否,而是競爭是否有效,不應該凡事都拿一個大棒打下去。壟斷這個大棒,和體制這個大棒一樣,往往失效,因為,很多問題看似需要大砍刀,其實,很多時候需要的是繡花針,要從細處著手。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在中國移動(微博)稱TD-LTE建網“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之時,TD-LTE產業界實際上都早已心潮澎湃,而這其中,中興通訊(微博)的TD-LTE之旅也轟轟烈烈地啟動,這既關系到中興通訊的海外戰略能否更快達成,也關系到其能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寬帶反壟斷需要三根繡花針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