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靳遠)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已明確要求,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近日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的講話,讓兩類國企改革路徑浮出水面,但由于引起廣泛爭議,國資委隨后又對此予以了澄清。由此可見國企改革之艱遠超想象。
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強調,中國經濟是半統治半市場化的共同體,反映在盡管國有經濟并非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但仍舊控制著經濟的“關鍵性領域”,國有企業依舊在石油、電信、鐵路和金融等領域具有壟斷地位。著名法學家江平近日也表示,“市場經濟法制環境下,由于利益所致,政府在資源分配、準入等本應‘松’的地方管得太緊,在維護市場秩序等本應‘緊’的地方,卻因為怕得罪人而‘松’了。”正因為此,國企如何改革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所在。IT商業新聞網記者在邵寧的講話全文中看到,按邵的說法,國有企業在向兩個方向集中,并逐漸形成了兩種類型不同的國有企業,分別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其中,前者包括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企業,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業。
邵寧稱,具有公益性質的國企具備的共同特征有:其產品或服務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條件;在經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壟斷因素,有些是寡頭競爭、有些是獨家經營;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由政府控制,企業并沒有定價權;企業的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經常會承受政策性虧損等等。
有國資研究專家對此表示,被定位為公益型的國企,經常沒有履行其公益職能,競爭性國企又無法擺脫“壟斷”的爭議。
對于這個觀點,一個最新的例子是,有報道稱,北京、天津、上海等21城市消協日前對三大電信運營商的霸王行為進行了集中點評。城市消費維權單位指出,通過投訴案例和調查發現,運營商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霸道行為依然存在,屢說不改。
美國IDC集團固定收益量化和策略部全球總監郭杰群認為,政府曾提出要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規模效益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規律,但我們達到這個目的不是通過市場經濟的途徑,而是通過行政命令。當國家實力弱時,只能集中國家力量辦事,此為沒有辦法的辦法。但事實上,我們發現,多少國企是利用國家資源而投機于非經營范圍內業務;又有多少國企投資不講效率,造成可怕的浪費?
國資委方面對此也承認,央企中確實存在一些特殊企業,其經營含有壟斷的因素。第一種是真正壟斷的企業,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鹽總公司;第二種是寡頭競爭的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
國資委在對“公益性國企”概念的澄清中表示,具有公益性質的國企強調的是其對國計民生的保障作用。而公益型企業的說法會讓人誤解為這類企業只強調公益性,而不顧盈利性和競爭力。“有的行業產業集中度較高,但其中的壟斷因素并不表示其沒有公益性。”
目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遭到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一事尚未結束,此時邵寧的這番言論多少顯得有些敏感。但無論如何,在國企暴露一系列問題、各方強烈呼吁進行機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國資委負責人的講話引起關注,這種改革努力值得肯定。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據運營商內部知情人士透露,對于引入小米手機的問題,聯通內部也存在爭議。該人士指出,雷軍旗下的小米手機內置的米聊與聯通的沃友存在競爭。一方面,米聊產品的免費方式會對聯通等運營商點對點的短信和彩信收入造成>>>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21229/10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