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正在發生什么,我們需要更多客觀、足夠分辨率的信息
1973年,美國的兩位決策科學教授Rittel與Webber在《Policy Sciences》討論規劃問題的困境,他們說:“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depends upon one's idea for solving it”。也就是:為了足夠詳細地描述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必須提前準備一個所有可以想象的解決方案的詳盡清單。原因是,每一個要求提供額外信息的問題都取決于當時對問題的理解,以及它的解決方案。
問題的理解和問題的解決是相輔相成的。
上述兩位教授討論的是未來――還沒有發生事情的規劃困境,與已經發生的“拉閘限電”不同。相同的是:目前的信息披露仍舊沒有到一個起碼的最小程度,使得人們只能依靠極少的“宏大敘事”信息來形成理解,類似我們開頭提及的那些解讀。這種理解是不精確、甚至不準確或者錯誤的。
事實上,電力系統一直以客觀數據的存在而著稱,相對準確與及時。我們不僅需要年度視角(view),還需要天、小時視角。必須告訴我們:某個省區發生限電的那一刻,需求多少,各種機組的銘牌出力多少,而實際出力又是多少?把這些信息集合在一起,類似發改委解釋去年12月份的限電那樣,可能會模糊很多信息,比如把某個小時的出力與下個時刻的需求對應起來。
這種錯誤已經出現了,那就是對于未來電源結構的模擬上。電力系統需要各個時間尺度上的平衡。年度電量(kWh)的平衡,顯然不解決更小尺度的具體平衡問題。比如風電與光伏可以裝機很大,比最大負荷高出3-6倍,那么kWh來看,其他機組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比如核電)。但是如果更小尺度看,即使這么大的裝機,冬季以及極端天氣條件下的出力卻往往非常有限,理論上還存在出力為零的時刻(風也不刮、也沒太陽)。其他機組的裝機并不減少kWh顯示的那么多。因此,這些機組的利用率要大幅下降(因為大部分時間并不需要)。這種情況下,眾多情景顯示的核電保持7500小時的發電小時就無法理解了。這是不考慮運行約束簡化的結果。
我國應該出臺類似歐盟數據透明化工程(EU Transparency Regulation N °543/2013),以及美國信息公開法令等法律規定,保證電力調度數據的實時上網公開,以便于公眾與社會各界的理解。這是客觀認識形成的基本前提。
專家與專業的角色:提供更多信息,而不是觀點
現實問題的發展充滿著各種可能性,要緊的不僅是整個體系的結構框架(可以理解為數學上的方程,比如A+B=C),還有這些框架涉及的具體狀態(可以理解為方程的自變量賦值,比如A、B具體是多少)。
沒有后者的確定,前者可以產出任何結果。電力系統的供需平衡涉及生產與消費端、電源與電網、價格與物理約束等多種因素。單純具有專業性的分析框架,往往并不會對結果的質量產生任何影響。Teltock教授對專業與非專業人士的預測長達30年的研究清晰的表明了這一點。基本上,對于社會問題,專業專家的預測,并不明顯比“黑猩猩扔飛鏢”強。
當需要了解更多事實問題的時候,專家具有角色。這是筆者的基本觀點。專家的優勢往往在于對所從事的專業保持關注,知道正在發生什么,擁有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所謂“權威”觀點的幻覺。
拉閘限電本身并不復雜,但是在世界與我國這一特定的時期,其相關的描述、解讀、宣稱、論證、展望正變得日益復雜,其中也充滿著各種誤導、歪曲、欺騙、夸大、回避與混淆視聽。筆者將繼續對這個問題保持關注,待更多客觀信息披露之后做進一步探討。
推薦閱讀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當地時間9月29日15時,世界最大的油頁巖電站――約旦阿塔拉特2×235MW油頁巖電站項目2號機組首次并網一次成功,機組各系統參數正常,設備運行平穩。據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 | “拉閘限電”爭議背后 需要更多客觀的事實與分析
地址:http://www.brh9h.cn/nengyuan/jieneng/31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