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未來5年的中國空調產業,發展軌跡將是這樣的:
首先完成從定速空調向變頻空調的轉型升級。目前,代表了空調發展方向的變頻空調市場占比仍然不到50%,預計五年之后,這一比例將提升至85%以上。伴隨這一升級的,還有產品能效比與國際接軌,高能耗、低能效的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
其次完成對國際市場的布局。目前,本土品牌已占據中國90%以上市場份額,是所有家電產品中本土品牌占比最高的,這與以格力為代表的主流品牌努力密不可分。在完成對本土市場的占領之后,下一步的重點是向海外市場擴張,逐步達到海外與本土的均衡態勢,從而實現中國空調從“總銷量第一”到“本土銷量第一”,再到“國際銷量第一”三級跳。
中國空調企業將在未來五年完成從“營銷主導型”企業向“技術主導型”企業轉型。與國際企業相比,中國家電企業往往表現出戰略滯后,對營銷依賴度偏高,對建立技術優勢有天然的畏懼心理,導致大多數企業跳不出營銷主導型戰略的泥潭。格力之所以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在于率先認識到營銷主導型戰略的局限性,并以壯士斷臂決心布局技術開發,最終修成正果。
格力具有標本意義
說中國空調就不可能回避格力。在中國空調界,格力具有標本意義。
和同行一樣,格力并非天賦異稟,二十年前的格力甚至還不如春蘭,今天的格力越來越受到追捧,與其逐步形成的發展戰略及企業文化有關,這一切都離不開朱江洪與董明珠。
首先,對技術近乎膜拜的重視成就了格力核心競爭力。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家因為“目光短淺,心態浮躁”而備受詬病。的確,中國企業家鮮有“面壁十年圖破壁”的精神意志,他們更樂意做立竿見影的事情。比如,當營銷費用與研發預算撞車的時候,他們會習慣性地取營銷而舍研發。格力是一個另類,它做出了相反的選擇。當十幾年前日本企業無情地拒絕格力引進技術的要求時,董明珠一下子就明白了,核心技術還得靠自己。隨后多年,格力堅持不懈地架構研發體系,最終成就今日格力“技術主導型”戰略的典范,而它的同行至今仍徘徊在“營銷主導型”戰略上樂此不疲。
其次,“工業精神”讓格力空調產品力遠遠高于同行。
空調行業有個有趣的說法:空調安裝工一般不愿意安裝格力空調,因為同樣功率的空調,格力的比別人重了十幾斤。十幾斤重出一個貨真價實的格力,董明珠給格力空調的要求是“使用八年不壞”,用她的話說,叫“沒有服務的服務,才是最好的服務”,這就是格力的“工業精神”。而眼下的中國,仍然是“商業精神”大泛濫,“不管質量如何,賣出去就是本事”。
再次,專賣店銷售模式構成格力電器盈利保障。
常年關注家電板塊的人都能發現,格力電器利潤率是中國家電行業最高的,人們普遍認為,高利潤率來自格力專賣店,專賣店讓格力對渠道具有可控性,并極大降低了營銷成本。
那么,格力潛在的挑戰是什么?
挑戰一:格力的優勢是技術,最大挑戰也是技術。與本土對手比較,格力已經建立較為強勢的技術競爭力;但是,格力仍未實現原創技術、重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綜觀全球領袖型企業,無一不是技術領袖型企業。因此,格力須進一步提高研發投入,力爭未來五年建立一支全球一流的研發隊伍——而這取決于格力能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薪酬體系。
挑戰二:格力企業文化缺乏包容性。與國際企業相比,格力企業文化形態較為單一,缺乏包容與共生性。這方面,格力應該向華為學習。在任正非看來,推動華為變革與創新的力量,常常來自企業外部而非內部。
挑戰三:“大躍進”思維有抬頭之勢。過去幾年,中國家電行業不斷有企業遭遇“千億魔咒”,先是海爾,后是美的。2012年,格力電器營收正式突破1000億元大關。在實現規模增長的同時,如何確保企業競爭力、盈利能力同步提升,是格力需要切實思考的。
任正非說:“今天的華為,只能算成長,不能斷成功”。我把這句話送給格力。
推薦閱讀
像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用戶一樣,素以苛刻聞名的歐美用戶對海爾冷柜同樣非常認可,他們不僅將中意的海爾冷柜放入自己的購物籃,而且熱情的向其他消費者和朋友進行推薦。憑借差異化的領先產品、卓越的產品品質和使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空調的挑戰和機遇
地址:http://www.brh9h.cn/a/zhibo/20130314/26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