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比太湖地區,其余地區污泥的運營費用來源還顯得比較雜亂。一個地方污泥運營補貼可能有不同的補貼方式,比如由地方政府財政對污泥運營進行埋單、或是與污水費處置“捆綁”。
針對補貼費用制度的不明確,北京某環保公司的分析人員指出,即便擁有了來自財政的籠統補貼,但是政府支付的補貼不足仍很難抵消污泥處理成本和運營成本。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污泥費用等問題的落實恐怕要等到“十三五”。“十二五”期間國家還是會把重點放在污水處理上。
技術爭議的背后
“制訂一條路線并不難,但擔心大家坐不下來。”
但即便如此,各種污泥處理技術也充斥著市場。因為往往一個行業發展的伊始都有一個通病:為了利益之爭,各種技術“各顯神通”,爭論不休。
據了解,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市場上主要有三種技術:厭氧消化、干化焚燒、好氧發酵。目前這三種處理技術都在市場上有所運用,它們都擁有擁護者。
根據中國水網2011年匯編的污泥處理處置案例不完全統計,三種主要技術干化焚燒、好氧發酵和厭氧消化所占市場比例分別為53.4%、31.8%和14.8% 。
不過究竟孰好孰壞以及孰“冷”孰“熱”,倒沒有一個行業的定論和偏好。“由于國家層面沒有一個明確的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市場當然會做出多重選擇。”王洪臣對本報記者表示。
“其實真正坐下來制訂一條路線并不難,但擔心大家坐不下來。”王洪臣說。
據了解,污泥處置處理牽涉的部委包括住建部、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水利部等。由此可見,我國污泥處置處理牽涉部委較多。
王洪臣表示,由于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牽涉的部委多,涉及到各部門的責任利益就比較復雜。
比如,由于回避責任和本身土壤污染問題突出,農業部會以有機肥可能含有重金屬造成土壤污染為由,不贊成好氧發酵后的污泥回歸土壤。
長期以來,對干化焚燒或是土地利用一直存在爭議。
一般以國有資本為背景的公司都比較贊成污泥干化焚燒,看好走日本的焚燒路線。“這樣可以促使污泥‘減量化’,緩解土地資源緊張。”上海一家污水處理公司向本報記者表示。
“而事實上,日本土地資源特別緊缺,根本毫無土地可以利用才不得不走此路線。而且以日本和新加坡為代表的‘焚燒大戶’近年來也開始降低了其焚燒的比例。”邵凱表示。
“無論采取什么技術,最終污泥還是應該回到土地。即資源化利用。”王洪臣表示這種共識正在形成。
然而,也有不少人士認為,我國的污泥的性質與西歐國家不同不宜進行土地利用。而且生物污泥的土地利用極易造成二次污染,不但起不到處理污泥的作用,而且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
但長期進行技術研究的一位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其實說到底,就是技術路線在打架。這時國家應該集中資源,站在國家的高度制定路線,而不能被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牽著鼻子走。
(見習記者胡欣欣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8日下午消息,搜房網(NYSE:SFUN)今天宣布,將于美國東部時間5月15日盤前(北京時間5月15日晚間)公布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2012財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報。 搜房網高管將于美國東部時間5月15日8:0>>>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百億“污泥”生意三分天下 埋單機制仍空位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8/58214.html